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学院“十四五”规划》
时间:2022-01-04 14:15:32   阅读:          

各系部:

     为进一步明确法政学院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经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充分 论证、反复修改,学院制定了《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学院院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你们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规划精神,抓细落实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开创学院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特此通知。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学院
二零二二年一月六日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学院“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个五年,也是东方学院以及法政学院实现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目标的关键五年。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各专项规划,结合法政学院实际,在认真总结“十三五”期间学院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和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法政学院的发展状况及总结

“十三五”期间,在东方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院师生凝心聚力、奋勇拼搏,实现稳步发展,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实现更为长远的中长期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学院治理体系趋于完善,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时期,学院立足“制度治院”理念,遵循“民主管理”原则,学院治理体系趋于完善,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奠定“制度治院”的坚实基础。制定《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分院师资建设暂行办法》《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分院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暂行办法》《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分院教学科研成果奖励暂行办法》,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营造和谐、友好、公平的氛围,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注重发挥广大教师在学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尤其是高级职称教师、学科与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在学院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制定《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分院非常设机构章程》《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分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分院会议管理办法》《法政分院党员之家使用管理制度》《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学院学生助理管理办法(暂行)》《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学院期末课程考核补充办法》等组织管理制度,确保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能遵章办事。

——调整和优化组织架构,夯实“民主管理”的组织基础。以法律系、社会工作系、行政管理系、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三系一部”的教学机构为基础,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和法政分工会三大党群机构为依托,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海宁市人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合作单位、海宁市司法干部培训基地等科研服务基地为拓展的常设机构,与院务委员会、 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三大非常设机构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权责清晰、协调高效的治理模式,打造一支“重大局,讲团结,爱奉献,善服务”的治理团队。

(二)专业结构合理调整、认可度稳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进一步成型与优化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于2017年适时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学院专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与优化,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法学类专业体系。法学专业认可度稳步提升,招生分数线全校专业排名已跃进全校前三名;社会工作专业招生分数线已跃进至全校专业排名前30%。法学专业“政、司、律、校、企”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律师事务所——巡回法庭”四位一体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成型与优化;社会工作专业打造了“政、校、协”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专业支撑——机构依托——项目贯穿——基地落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马克思主义学院践行思政全方位育人、聚焦核心素养能力提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构建了“三框架、十维度”的思政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思政育人成效显著。

(三)学科建设成效进一步凸显,科研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已明确形成慈善法治与社会治理学科方向,成功获得校第一批应用型学科方向建设支持,并顺利通过验收。在此基础进一步凝练形成慈善事业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两个具体学科方向与科研创新团队。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民政部以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4余项,各类厅级课题16余项,获得民政部、民政厅及嘉兴市等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11项。发表学术论文86篇,其中一级期刊论文11篇,二级22篇。

(四)对外合作交流有所拓展,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院秉持“开放协同”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校地合作,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与社会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大力提升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化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积极链接资源,有效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与韩国湖南大学、信韩大学等海外高校签订对外合作交流协议,建立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等合作关系;有序开展教师进修培训,支持专任教师海外访学1人次、参加国际会议 3人次;提升学院学生国际化交流水平,学生出境访学、留学 6 人次。

——厘清工作思路,全面保障校地合作有序开展。一是聚焦学科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这三大目标,服务于应用型法学、社工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规划、积极作为,扎实推动校地合作工作。二是科研引领,提升校地合作层次。在高度重视应用型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强调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校地合作之间的良性互动,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及社会应用。三是强化对接,顺畅校地合作交流。设院长助理一职,专门协助院长组织管理校地合作相关事宜,同时就每个校地共建单位设定统一的联络员,树立外联形象,统一信息通道。

——校地合作项目实现省市县多层次覆盖,学院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学院教师依托校地共建平台,深度参与地方立法咨询、司法审判研讨、市人大规范性文件审查、全国社工职业水平考试辅导等工作,服务地方法治建设和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形成省、市、县多层次的校地合作体系。省级社会服务包括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浙江省知识产权仲裁调解中心专家、与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共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基地暨东方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浙江省乔司监狱共建司法社会工作教学科研基地等;市级校地合作包括中共嘉兴市委法律顾问、嘉兴市法学会副会长等;县级校地合作包括与海宁市委宣传部、海宁市人大常委、海宁市人民法院、海宁市人民检察院、海宁市司法局、海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海宁市民政局等各机关单位的全面合作。

——校地合作成果丰硕,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自成为海宁市人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合作单位以来,累计审查规范性文件7项;一年一度司法审判理论与实务研讨会随着海宁市人民检察院、海宁市司法局的相继加入,以校、检、法、司多方融合之势,形成强大的海宁法治联盟;与海宁市司法局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在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师资互聘、社区矫正、干部培训等多方面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与海宁市人民检察院建立检校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司法社会工作教学科研基地”和“检察工作创新实践基地”,在师资互聘、人才培养、挂职锻炼、学术论坛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与海宁市司法局、海宁市经济与信息化局发起建立海宁企业法务学院,与中共海宁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海宁市民政局发起建立海宁社工学院,与中共海宁市委宣传部共同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三家行业组织学院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发挥资源链接平台作用,链接实务师资、实训项目和实习岗位,助力学院法学和社工专业人才培养。

依托各校地共建平台,引进法务精英、社会工作专家、行政管理专家,以企业法务沙龙“社工实务沙龙”、“行政管理实务沙龙”的形式,为学生补充必要的企业法务、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实务知识与技能。“十三五”期间“实务精英进课堂”累计举办28期。

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及社会应用。“十三五”期间,2项成果被省级领导批示采纳,5项成果被市级领导批示采纳,8项成果被县级领导批示或政府采纳。

(五)不足

当然,法政学院在发展上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如师资力量总量偏少,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学科建设方面虽然确定了慈善法治与社会治理方向,但建设仍较为薄弱,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推进与加强;在专业建设方面,虽然“四位一体”的应用型法学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载体已经搭建成功,但仍需进一步做实做强;承担全院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尽合理,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十四五”期间法政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发展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浙江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遵循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部署和要求,全面研判学校及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分析学校及学院未来五年的科学发展规划,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为推动学校的应用型发展贡献力量,为浙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法学类人才。

(二)“十四五”发展基本思路

紧抓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这一主线,围绕现代大学之“学生”、“学者”、“学术”三大要素,完成学校“十四五”规划规定指标任务与加强法政学院自身特色建设并举,并遵循:

——制度治院。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是学院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重要基石。建立和完善各类制度与非常设机构,通过制度来治理学院,尊重人才,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营造和谐、友好、公平的氛围,最大程度地团结老师,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

——教学立院。人才培养是学院的中心任务。必须根据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结合专业特点,明确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并整合高等院校与实务部门的资源,实现应用型法学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协同培养。根据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通过外引内培继续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内涵建设。

——科研兴院。科学研究是学院社会影响力的制高点,社会服务是学院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窗口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学院坚持“应用为先,科学研究反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良性互动”,即科学研究成果应能渗透和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以科学研究引领社会服务,以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应用,实现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

——校友荣院。校友是学院的品牌与无形资产。在招生改革大背景下,学院在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特色的同时,加强宣传,以争取更多、更优质的生源。关爱学生,优化培养方案与培养过程,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对专业和学院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努力帮扶和助推学生就业工作。通过校友会等载体,联络校友资源,发挥杰出校友(实务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努力增强校友对母校、母院的满意度,以提升专业和学院的社会美誉度。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在完成全力配合学校稳步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全力推进学科和科研建设、有效增强社会服务效能等规定目标之外,力争把法政学院建设成为学院治理效能明显提升,政产学研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更为顺畅,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领先,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高质量师资队伍与应用型大学发展相适应,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整体办学水平居浙江同类院校前列的法学院系。

2.子目标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学院规章制度和落实机构权责,践行“制度治院”,营造“和谐之院”,打造“实力学院”。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突破专业建设层次,适时增设新专业。巩固法学专业 “政、司、律、校、企”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和社会工作专业 “政、校、协”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改善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师资结构,提升师资水平,深度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积极作用。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坚持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一体化发展,合理定位学科方位,在加强法学学科自身建设的同时,根据学院“十四五”学科科研工作规划,以重要力量主动嵌入学校管理学、经济学省级一流学科建设规划。

——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有效提升学院教师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依托智库,发挥学院慈善法治与社会治理学科优势,促进成果转化和社会应用。进一步发挥各校地共建平台的实务链接功能,推动我院与各共建单位的合作向纵深发展,实现法学、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三、“十四五”期间法政学院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学院治理体系,提升学院治理效能

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学院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石,也是促进学院党政工作和谐融洽、内部管理便捷高效、学院氛围风清气正的应有之义。“十四五”期间,学院继续遵循“制度治院、民主管理”理念,在既有规章制度体系和组织架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提升其执行力、落实各常设机构和非常设机构权责,切实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到学院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

1.进一步完善学院规章制度,并有效提升其执行力

在总结“十三五”期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修订各项暂行办法,适时制定《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办法》《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学院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管理办法》《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学院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学院财务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学院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以最大限度提升广大教师参与学院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形成党员干部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广大教师自觉尊崇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严格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提升制度执行力,使学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彰显治理能力。

  2.落实机构权责,形成兼具规范性、自治性、开放性、联动性的学院治理体系   

  落实系部主任坐班制、基层教学组织考核制,提升教学机构组织力;依托“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工作室,实现党建和专业双融合、双促进;进一步细化三大非常设机构议事程序和规则,保障和规范学院行政事务、教学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咨询、审议和决策事项,完善党的领导权、行政执行权、学术自治权、教职工民主权、社会参与权运行机制,促进各权力和权益的协调互动。

  (二)紧扣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巩固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优化人才培养具体做法

   落实系部主任坐班制、基层教学组织考核制,提升教学机构组织力;依托“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工作室,实现党建和专业双融合、双促进;进一步细化三大非常设机构议事程序和规则,保障和规范学院行政事务、教学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咨询、审议和决策事项,完善党的领导权、行政执行权、学术自治权、教职工民主权、社会参与权运行机制,促进各权力和权益的协调互动。

1.提升专业建设层次,适时增设新专业

按照省一流专业建设标准,不断优化专业建设条件,补足专业建设短板,争取 “十四五”期间使法学专业成功申报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专业对标建设,重点补足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成效等短板,不断优化专业各项建设指标,为早日申报省一流本科专业打好基础。科学评估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学类专业人才需求,适时增设知识产权等法学门类专业。

2.巩固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继续巩固法学专业 “政、司、律、校、企”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和社会工作专业 “政、校、协”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法学专业“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律师事务所——巡回法庭”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和社会工作专业“专业支撑——机构依托——项目贯穿——基地落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与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各相关主体的互动合作,为人才培养积聚更多更优质资源与条件。

3.强化人才培养实务环节,加强学生应用型能力与素质培养

进一步加强浙江省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和浙江省社工模拟大赛等省级学科竞赛的组织、动员与指导工作,进一步优化专业综合实训的内容设置、指导机制与评价标准,进一步优化专业实验室使用方式,依托上述平台与载体,提升学生实务意识与技能,强化学生应用型能力与素质培养。

4.依托法学类专业,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品牌与活动

按照创新创业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的原则,依托法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师资与资源,重点围绕学生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培养与公益项目运营与管理能力提升两个目标,打造体现鲜明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品牌与活动。

5.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

外引与内培相结合,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师教学能力。依托海宁市委宣传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共建资源平台,做实“三框架、十维度”思政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全面贯彻落实《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扎实推进课程思政专业建设工作,提升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三)坚持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一体化发展,学科建设入主流,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

1.合理定位学科方位,主动嵌入学院重点学科建设

在加强法学学科自身建设的同时,根据学院“十四五”学科科研工作规划,依托2个科研创新团队,以慈善事业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两个学科方向作为主要力量主动嵌入学校管理学、经济学省级一流学科建设规划。

2.学科引领科研建设,内培外引科研力量

坚持“学科引领科研、科研支撑学科”的理念,强化教师学科与科研有机融合意识,集中科研力量,在慈善事业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两个学科方向上集中发力,争取到“十四五”末,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重大横向课题1-2项,实际到账科研总经费达到76-142万元,发表一级期刊论文数量15-20篇,出版学院认可的专著数量达到3-5部,内培外引硕士生导师2-3位。

(四)有效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

1.双管齐下,努力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

——提升教师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有序推进教师进修培训,支持专任教师海外访学1-2人次、参加国际会议3-5人次;有效激发留学背景师资对接海外资源的积极性,发挥其海外学习背景优势,拓展学院教师出境访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进行合作研究的途径,助力提升学院教师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做实与韩国湖南大学、信韩大学等海外高校的国际合作,推进双方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加速学生的国际流动;充分利用历届出境留学的校友资源,为在校生在信息获取、留学申请等方面提供服务,方便学生对外交流;积极开展国际交换、海外游学等,让更多学生“走出去”,大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2.依托智库,促进成果转化和社会应用

以院级智库“社会治理与地方法治研究院”为平台,发挥学院慈善法治与社会治理学科优势,聚焦社会治理与地方法治两大研究领域,从慈善法治、损害救助、社会工作、地方立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法律监督六个子方向着手,为进一步提升学院在资政建言、理论创新、人才培养、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提供智力支撑,增强学院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

“十四五”期间,实现10-20项研究成果获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批示或采纳,完成3-5项横向课题研究,进一步推动学院参与社会治理和地方法治的调研、咨询、规划和决策,提升学院影响政府决策和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3.稳中有进,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摸索与建设,学院的社会服务工作思路已基本厘清、平台已搭建完善、项目已全面开展、成效已陆续显现。“十四五”期间的重点是进一步发挥各校地共建平台的实务链接功能,将各项校地合作项目制度化、常规化,推动我院与各共建单位的合作向纵深发展,实现法学、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增设校地合作平台1-2个,增加校地合作项目4-6项,实现教育培训收入20万元以上,在《仰山论丛》发表文章20篇以上。此外,以海宁法治论坛为突破口,打造区域性法律服务品牌,提升学院社会服务影响力。

四、“十四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了圆满地完成上述发展任务,实现“十四五”规划,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队伍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技术保障。

——组织保障。始终与上级党委和学院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全院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学院领导班子为核心的治理团队建设,按照“围绕中心任务,党政协同,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原则全力推进学院建设与发展。

——队伍保障。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和行政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富有事业心与责任心、专业基础扎实、实务经验丰富的专职教书育人队伍;建立一支稳定的由各级法院、检察院、政府(包括但不限于司法局、民政局等),律师事务所、各类企业等实务精英组成的校外实务导师队伍,通过“实务精英进课堂”和担任校外实践导师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校友会等载体,联络校友资源,打造一支对学院有高度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校友队伍,注重发挥杰出校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以家长委员会为核心的家长队伍,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等社会力量,群策群力,拓展家校合作新模式,协助学院发展、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度保障。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制度治院”的效能,确保各方面遵章办事;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和完善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等各项激励机制,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经费保障。按照“保底线,促发展”原则科学统筹、合理配置学院经费;按照“遵纪守法、民主决策、院长签字、信息公开”原则正确使用学院经费。

——技术保障。重视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建设,及时更新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全面及时反映学院办学进展与成绩。


版权所有©2008-2019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法政学院 浙ICP备0606060606号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

地址:浙江省海宁市连杭开发区高新区仰山路2号 邮编:314408 电话:0573-87571213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