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分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6-12-25 12:31:21   阅读:          
各系部:
为进一步明确分院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经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充分论证、反复修改,分院制定了《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分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分院院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你们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规划精神,抓细落实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开创分院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特此通知。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分院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分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东方学院以及法政分院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为了顺应东方学院应用型转型发展和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新形势,进一步明确分院的办学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根据国家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浙江财经大学“十三五”(2016-2020)发展规划》以及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在认真总结“十二五”期间分院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和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分院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法政分院的发展状况及总结

“十二五”期间,分院跟随着学院完成了整体搬迁长安新校区办学,全体教职员工在学院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奋勇拼搏,实现了平稳的过渡,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实现更为长远的中长期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初步确定、培养模式初步形成、培养载体初步搭建

目前分院开设法学和行政管理两个专业,在校生规模近600人,其中法学专业为东方学院首批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分院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律与行政管理人才为办学目标,其中,法学专业以企业法务为特色人才培养方向,以“政、司、校、企”协同培养为模式,以“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律师事务所——巡回法庭”四位一体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为载体,致力于培养法律职业道德高尚、法学专业基础扎实、法律实务技能熟练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行政管理专业以办公室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为特色人才培养方向,以“政、校”协同培养为模式,以电子政务实验室及地方政府机关等实训基地为载体,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此外,分院拥有浙江省独立学院唯一一家省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为后续分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二)师资队伍之“双师双能型”形式已具备

分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双师双能”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十二五”期间,分院共有教职工27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博士和博士后6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3人,浙江财经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人,浙江财经大学民商法学、行政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所有专业教师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且95%以上的法学专业教师拥有律师或仲裁员资格,所有青年教师拥有法院挂职锻炼经历,具备扎实的专业实务指导能力。同时,分院还建立了一支由浙江省各级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政府机关等实务部门的资深工作人员构成的兼职教授或实务导师队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应用型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初现成效

分院现拥有企业法院级特色学科方向和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慈善法科学研究团队。“十二五”期间,法政分院尤其重视应用型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并强调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分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民政部以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各类厅级课题30余项,获得民政部、民政厅及嘉兴市等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8项。

(四)专业特色鲜明的学生活动初具品牌

分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质量。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实践性与应用性兼顾,坚持用学术和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多元发展,具有鲜明的学科和地缘特色。目前已与众多公、检、法、司、律师事务所和政府机关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近几年,分院立足专业,面向社会,依托法援,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参加各类地方法律咨询、法务服务等实习实践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显著,大学生社区矫正志愿基地被评为省级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分院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已形成“法政论坛”、“法政文化月”、“法学茶座”、“进德读书会”等多个学生活动品牌,参与各类学校活动成绩优秀,学生参加的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多次获得省级奖项。

当然,法政分院在发展上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如分院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不足;师资力量总量偏少,职称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方面虽然设立了企业法特色学科方向,但建设薄弱,在“十三五”期间需要调整建设方向;在专业建设方面虽然“四位一体”的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载体已经搭建成功,但仍需做实做强;承担全院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尽合理,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十三五”期间法政分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中央和省政府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最新要求、国家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主要依据,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浙江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联合印发的《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教高教[2015]47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报送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教办函[2015]136号)精神,全面研判学院及分院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分析学院及分院未来五年的科学发展规划,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为实现学院的应用型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二)“十三五”发展基本思路

——制度治院。分院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是分院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重要基石。建立和完善各类制度与非常设机构,通过制度来治理分院,尊重人才,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营造和谐、友好、公平的氛围,让每一位老师有存在感和找到各自在团队中的位置与价值,最大程度地团结老师,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

——教学立院。人才培养是分院的中心任务。必须根据学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结合法学和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明确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并整合高等院校与实务部门的资源,实现应用型法学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协同培养。积极依托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尽快申报社会工作新专业。根据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继续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引进与内培)。

——科研兴院。科学研究是分院社会影响力的制高点,社会服务是分院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窗口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分院应坚持“应用为先,科学研究反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良性互动”,即科学研究成果应能渗透和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以科学研究引领社会服务,以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应用,实现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

——校友荣院。校友是分院的品牌与无形资产。在招生改革大背景下,分院在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特色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宣传,以争取更多、更优质的生源。关爱学生,优化培养方案与培养过程,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对专业和分院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努力帮扶和助推学生就业工作;通过校友会等载体,联络校友资源,发挥杰出校友(实务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努力增强校友对母校、母院的满意度,以提升专业和分院的社会美誉度。

(三)“十三五”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在完成全力配合学院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院的动态评估、省教育厅和教育部对学院的规范验收和合格评估以及争取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等规定目标之外,力争把法政分院建设成为分院治理结构完善,政产学研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畅顺,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领先,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高质量师资队伍与应用型大学发展相适应,深度融合浙江、嘉兴及海宁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整体办学水平居浙江独立学院前列的法学院系。

2.子目标

——分院治理。完善分院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践行“制度治院”,营造“和谐之院”,打造“实力分院”。

——人才培养。抓住“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塑造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做实“政、校、协”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改善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师资结构,提升师资水平,深度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材中的积极作用。

——学科建设。以应用型学科建设为龙头,主动参与、对接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和应用型特色学科建设,凝练1-2个应用型特色学科方向,力争在“十三五”期间达到省内知名。

——科研与社会服务。与浙江省民政厅、嘉兴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合作组建1-2个应用型科研与社会服务团队,提升参与地方、社会决策的能力,实现“科学研究引领社会服务,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应用”。扎实推进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力争将该基地建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内示范基地。

三、“十三五”期间法政分院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分院治理体系,提升分院治理能力

“十三五”期间,法政分院遵循“制度治院,民主管理”原则,以两系一部的常设机构和以院务委员会、 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三大非常设机构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通过民主管理,发挥广大教师在分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尤其注重发挥高级职称教师、学科与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在分院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在党总支领导下,打造一支“重大局,讲团结,爱奉献,善服务”的治理团队,全力以赴推进实现“十三五”目标。

(二)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不动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联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建设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这一战略目标,结合各专业特点,明确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并整合高等院校与实务部门的资源,实现应用型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协同培养。“十三五”期间,分院在深化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律与行政管理人才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校生规模达到700人以上。

——增设社会工作专业,打造分院特色专业。根据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十三五”本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分院将致力于打造2个特色专业。增设社会工作专业,高度契合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时回应国家和我省社会工作事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若获批增设社会工作专业,计划招生90人,并将自我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

——精准定位培养目标,强化能力素质培养。结合分院专业特色与发展实际,强化能力素质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完成“十三五”创新创业教育规划目标,丰富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形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法学专业围绕企业法务特色人才的培养方向,培养法律职业道德高尚、法学专业基础扎实、法律实务技能熟练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行政管理专业围绕企业行政管理特色人才培养方向,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拟定位为:既具有崇高的社会工作职业伦理与道德,又具备扎实的社会工作专业基础和熟练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能的高素质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实人才培养机制。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法学专业深化和做实“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律师事务所——巡回法庭”四位一体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政、司、律、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行政管理专业依托电子政务实验室及地方政府机关等实训基地载体,完善“政、校”协同培养模式。社会工作专业拟采取“政、校、协”三方协同培养模式,即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为依托,行业主管部门(浙江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和行业协会(浙江省社会工作师协会)全力支持,三方联动协同培养高素质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

——探索对外合作办学,打造对外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加速学生的国际流动,加大学生对外交流的力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换、海外游学等,让更多学生“走出去”,争取每年能通过交换学习、游学、实习等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人数达到12人以上,大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多维度培养人才。

——试行职业导向分流,助力学生职业发展。大学高年级根据学生职业发展定位进行教学分流,优化和整合课程资源,实行目标性教学,扶持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和研究生考试,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增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助力大学生创业创新发展。

(三)凝练应用型学科方向,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

“十三五”期间,分院紧紧围绕国家和浙江的社会需求,因应东方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确定研究方向,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开展社会服务,在贡献社会的同时形成和凝练分院的学科特色,谋求相关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重点建设法学学科、协同发展行政管理学科,认真做好学科定位和发展规划,实现分类建设、融合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布局。因应东方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到2020年,分院要建成至少一个应用型专业,并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训平台(实训基地)、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教材等方面达到应用型条件。分院法学一级学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入省内同类院校前列,优势二级学科在省内形成一定影响力。行政管理学形成特色建设方向。

——优化学科体系。法学学科保持整体优势,进一步拓展优势学科建设领域。加强民商法学(尤其是慈善法)、经济法学、刑法学等有一定优势的学科的创新建设,推进宪法与行政法学等有一定基础的学科加快发展,扶持法理学、法律史学、国际法学等有一定条件的学科稳步推进。重点培育民商法学达到全省独立学院领先的应用型特色的学科地位,带动法学专业的持续深入的发展。行政管理学形成特色学科建设领域,鼓励其与法学学科交叉融通、相互支撑的学科发展定位,逐步改变学科过于单一的建设局面。拓展应用领域,突出服务地方的特色,围绕企业行政管理方向的学科定位,形成体现学院发展方向、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适应性强的学科体系。

——加强学科队伍建设。遴选、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加强主要骨干教学科研人才的建设,大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通过外引、外聘与内培等多种方式,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应用实践能力。至2020年,分院至少构建1支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培养至少1名“双师双能型”素质的骨干教师,聘请1名行业企业骨干参与教学,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建协同育人平台。

——加强学位授予点建设。配合学院专业硕士学位点申报工作,做好现有资源梳理,做好相应建设工作,争取提升学位点层次。

——改进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学科平台建设模式,促进分院两个一级学科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内涵建设

根据学院“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的要求,秉持提升教师学术研究能力、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应用实践能力、增强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导向,结合分院发展实际,通过内培外引,继续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构建与应用型大学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根据“115人才”工程建设要求,到2020年,法政分院专任教师总数达到42人。其中,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计划引进2名教师;法律系计划引进5名教师,行政管理系计划引进5名教师,社会工作专业计划引进师资6名。“十三五”末,新增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3人,新增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6人。创业导师人数5-10人。有序开展教师进修培训,支持和规范专任教师国内高层次学术活动和海外访学。

——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根据学院构建适应高素质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要求的专兼职师资队伍要求,加强内培管理,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校内教师按照学院应用型建设的要求自觉转型。积极从企业或相关行业技术部门引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造诣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人才,充实专兼职师资队伍。建成一支质量过硬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达到每个应用型专业构建至少1支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在未来5年分院具有“双师双能型”素质的教师比例不小于50%,每个应用型专业至少配置1名具备“双师双能型”素质的骨干教师,每个应用型专业有1名行业企业骨干参与教学。聘请企事业骨干为兼职专业带头人的应用型专业比例达到100%,有“双师双能型”带头人的专业比例达到50%,到2020年形成一支具有应用型特质的专业带头人队伍。

——理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体制和机制。根据分院“制度治院”的思路,建立和完善分院各类制度与非常设机构,夯实学院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完善分院教学监管体系,完善教师教学考评机制,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提升日常教学管理水平,深化教学评价和薪酬激励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考核管理体系,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五)以特色方向为指引,切实加强专业建设

——科学定位特色方向,加强课程群建设,申报建设新专业。法学专业以企业法务为特色人才培养方向,以“政、校、企”协同培养为模式,以“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律师事务所——巡回法庭”四位一体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为载体,致力于培养法律职业道德高尚、法学专业基础扎实、法律实务技能熟练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在现有“经济法”课程群基础上,争取新建“企业法律实务”课程群,形成以企业法、商法为核心,以实务实训课程为特色,以民法、知识产权法、刑法、行政法及诉讼法为支撑的法学专业学科群。行政管理专业以办公室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为特色人才培养方向,以“政、校”协同培养为模式,以电子政务实验室及地方政府机关等实训基地为载体,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积极建设社会工作新专业,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法学与社会工作两大专业的优质资源,争取新建“司法社工”课程群。

——加强课程建设,打造优质课程,丰富课程形式。继续加强网络课堂建设,在现有25门校级网络公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5—8门网络公开课程。按照学校“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秀精品课程”的三级课程建设体系,整合分院优势资源,努力打造2—3门校级重点课程、1-2门校级优秀精品课程。开创双语教学,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扶持力度,争取建设1—2门双语教学课程。推进翻转课堂、慕课等现代教育方法,建成1-2门慕课课程。

——修订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强化教材建设。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权,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将选修课学分提高到4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提高到35%;推动应用型课程建设,使其在所有课程中的比例不低于50%;加强应用型教材建设,支持教师编写实务实训类教材或教学用书,开发1-2部应用型教材。完善教材选用制度,提高优秀教材和国外知名教材的选用率。

——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鼓励并支持教师更新观念、创新手段、发展方法,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实现从侧重知识输入向关注能力培养的转变。同时,激励教师积极申报教学教改课题,使分院每年申报的各级别教学教改课题不少于8项。

(六)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和资料室建设,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完善实验室建设,推动专业实训深化。法学专业在继续加强模拟法庭建设的基础上,激活浙江民营企业法律诊所,致力打造“一体两翼”的实验室结构和目标,即以“模拟法庭”与“法律诊所”的共同建设、协同发展为驱动,促进“法务实训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同时,积极申报争取学院实验教学软件购置项目和实验室建设项目,对各实验室进行硬件完善和软件升级。此外,加强各实验室的制度管理,严格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实验建设项目申报、实验教学计划制定、实验档案管理、实验课程听课记录、实验信息统计等相关制度。实验室结合仰山律师事务所、海宁法院巡回审判庭等实体,打造法学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力争实现实训教学从模拟性向真实性过渡、从基础性向综合性转变。

——巩固和拓展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成果。对现有的海宁市人民法院、海宁市司法局、浙江禾泰律师事务所、长安镇镇政府等实习基地,在原有合作模式和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思路,促进分院与实习基地间的教学合作向纵深发展,并争取建立1-2家示范性实习基地。拓展海宁市人民检察院、海宁市民政局、海宁市儿童福利院、海宁市3—5个社区、海宁市1—2家律所,以及以省内地级市为单位创建实践教学基地,形成校内外“1+X”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分院的实习基地更加全面和对口。实习基地的建设,紧密围绕分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现有资源,努力实现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实训平台有效衔接、实习基地活动与学生创新创业及社会实践项目良性互动。

——加强资料管理建设。完善图书管理、期刊管理、数据与影像资料管理等基础工作;开展科研工作档案建设工作,分别建立较完善的教师、学生科研档案;建立适应教学与科研需要的纸质型与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文献保存体系。

(七)继续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

“十三五”期间,根据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目标,坚持科研反哺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研究中心和慈善法研究中心,促进教学改革,并使其成为引领学院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高水平智库,产出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应用型服务成果,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加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注重提升科研的层次,强化科研成果的社会实效,加大研究所科研成果转换力度,做实做强科研平台。推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心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项目合作,开发法律服务产品,形成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慈善法研究中心对接民政系统与慈善组织及行业协会,以项目带动实体化运行,服务国家地方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应用型科研团队建设,建立分院层次的科研平台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拓展与政府部门、行业系统、企事业单位的培训服务合作,为各行各业培训专门人才。建立与地方企事业单位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充分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需求。

“十三五”期间,法政分院力争在科研立项、论文发表、科研成果获奖与著作出版等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到2020年底,全院教师力争获得国家级课题立项总数1-2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要有突破,省部级重点以上项目总数达到3-5项,省部级课题立项总量比“十二五”期间增加20%左右,主持横向课题1-2项,力争每位高级职称教师至少主持一项省部级以上课题,每位讲师至少主持一项市厅级一般课题或校级重大课题。“十三五”期间,争取实际到账的科研总结题费用达到76-142万元。

“十三五”期间,法政分院力争在论文发表的规格上获得突破,全院教师力争在国家一级期刊和法学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有明显增加。到2020年底,全院教师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文章15篇-20,出版学院认可的专著3-5部,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1项,获得厅局级以上成果采纳或领导批示1-2项。

(八)进一步拓展对外合作交流与社会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十三五”期间,法政分院继续与海宁人民法院联合召开每年一届的“司法审判理论与实务研讨会”,鼓励与国内、省内等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高校建立学术联系,鼓励学术交流。通过规范的学术管理制度,支持各个科研团队和专业老师积极参加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会议。遵循东方学院“立足浙江,依托母体,创新发展,塑造特色”的办学特色,继续依托办学地理优势,积极搭建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的有效平台,打造专业的应用型科研与社会服务团队,服务地方政府和社会,以科学研究引领社会服务,以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应用,实现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良性互动。

继续加大与浙江省民政厅、嘉兴市民政局、海宁市人民法院、海宁市司法局、海宁市民政局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深度合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双师型师资内涵建设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高度重视推进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通过规范管理和创新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完美融合,努力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示范基地。

积极筹建依托东方学院设立的浙江仰山律师事务所,大力推进海宁仰山社会工作研究与服务中心的实际运行,为应用型法学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夯实校内平台基础。

与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建,使之成为东方学院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基地。

四、“十三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了圆满地完成以上八项发展任务,实现“十三五”规划,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队伍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技术保障。

——组织保障。始终与上级党委和学院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全院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分院领导班子为核心的治理团队建设,按照“围绕中心任务,党政协同,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原则全力推进分院建设与发展。

——队伍保障。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和行政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富有事业心与责任心、专业基础扎实、实务经验丰富的专职教书育人队伍;建立一支稳定的由各级法院、检察院、政府(包括但不限于司法局、民政局等),律师事务所、各类企业等实务精英组成的校外实务导师队伍,通过“实务精英进课堂”和担任校外实践导师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校友会等载体,联络校友资源,打造一支对分院有高度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校友队伍,注重发挥杰出校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以家长委员会为核心的家长队伍,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等社会力量,群策群力,拓展家校合作新模式,协助分院发展、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度保障。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制度治院”,确保各方面遵章办事;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和完善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等各项激励机制,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经费保障。按照“保底线,促发展”原则科学统筹、合理配置分院经费;按照“遵纪守法、民主决策、院长签字、信息公开”原则正确使用分院经费。

——技术保障。重视分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建设,及时更新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全面反映分院办学进展与成绩。

版权所有©2008-2019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法政学院 浙ICP备0606060606号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

地址:浙江省海宁市连杭开发区高新区仰山路2号 邮编:314408 电话:0573-87571213

您是第 位访问者